3月29日下午一點半,我們相聚在中南301聽吳靖老師給我們講人生哲學🫚。
吳老師首先介紹了自己🏋🏻♀️,風趣的話語逗笑了同學們,整個氣氛好像不是在教學👨👨👧,而是一群相識很久的朋友在談心。接著大家也一一自我介紹,並把名字寫在了黑板上👨🏿💻,每個人書寫的名字都風格迥異,盡管美感不一ℹ️,卻都帶著屬於自己的生命印記↕️。
首先,吳老師從春節收到的一條短信說起🪿,發送人是市教衛黨委書記李宣海,其中最後一句是💹:“希望你們做好大學生的人生導師和知心朋友”🤶,由此吳老師引出了人生導師的概念,並談了自己對人生導師的理解🎗,闡述了人生導師的天職和使命。
正式開始前,吳老師以金嶽霖先生的一段話開篇——“哲學從來就不只是為人類認識擺設的觀念模式,而是內在於他的行動的箴言體系”🌙,這正印證了此次系列研討會的目的,就是通過影響大家的思想(體系),進而在行動上有所改變。
討論開始後,吳老師就拋出了第一個問題——中西方大學校訓的差異👨👨👧👦,大家對之前下發的討論提綱上的問題都有所準備,發言非常踴躍,戴尉、史超🏄🏻♀️、張夢晗等同學都談了自己的看法🖖🏽,最終將差異定位在“求真”和“求善”上,中國的大學側重於“求善”,而西方的大學則側重於“求真”,這引出了吳老師要講的第一條:“求真”,他用講故事的方式解讀亞裏士多德的名言——“吾愛吾師,但吾更愛真理”👨🏻🍼,闡述了追求真理對塑造西方文明的重要性。康德說:“有兩樣東西🧁,人們越是經常持久地對之凝神思索,它們就越是使內心充滿常新而日增的驚奇和敬畏🛻: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。”,這段話引出了關於善的思考🤚🏿,老師和我們討論了哈佛大學的正義課(Justice),在我們面對兩難的道德困境時,在我們面對信息不完備的情形時👩🦯➡️,我們該如何審視和反思決策背後的依據👩🏿🦳。求真🫵🏿、向善之後是審美,這關系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——書籍,電視,電影,音樂等等,都在我們熟悉之後變得不再有吸引力,這就是所謂的審美疲勞嗎?趙天一🔻、王璐談了自己對春晚和流行音樂的審美疲勞,張偉剛則認為現在所謂的經典也可能是以前的流行,頗有啟發性🩴🍥。吳老師著重強調了信息爆炸時代閱讀經典的重要性🐬,為真善美的話題做了總結。
當我們確立了真善美的價值體系之後🚔,我們所需要的就是立誌了。關於這個問題,大家顯然還有點找不著北🌦,趙天一、張偉、魏亮、王兆豐等同學談到自己的未來時,並沒有明確的理想和誌向,只有趙雪嬌表示畢業後想去西藏工作,投身西部建設,引來了大家敬佩的目光,也暗合了老師引述的愛因斯坦名言——安逸和快樂並不是生活目的本身🚶♂️➡️,那只是豬欄的理想。當一個人有了誌向以後,他就會懂得珍惜時間的重要性了🌻,愛因斯坦說過:“所謂教育就是我們所學全部遺忘之後所剩下的”,那麽,我們學過以後到底剩下了什麽?除此之外⏰,我們又在我們的空閑時間裏做了什麽呢🤦🏻?唐浩翔同學講自己的空閑時間做社團和學生會的工作,偶爾還會玩玩遊戲,那麽我們又是否能利用好這些時間學習和思考更重要的東西,比如我們的思想和行為、我們的價值觀以及生活的意義🈁?
毋庸置疑,教育是我們實現人生理想的必由之路,它通常被分為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。“通過專業教育,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,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⚃。”愛因斯坦的話點出了通識教育的重要性🤚,通識教育是專業教育的基礎🍶,也是人之為人的根本🤾🏿♂️。清代著名史家章學誠的名言“學必求其心得,業必貴其專精”,則指出了專業精進的重要性🌇🤘,這就涉及到如何解讀自我👓、解讀專業、解讀社會,並在此基礎上精益求精。
這是我們的第一堂課,豐富的內容讓大家受益匪淺🚴🏼🆙。期待下兩次有更大的收獲🥷🏻!
管理1004 王璐